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7 lines (16 loc) · 3.82 KB

资料摘录——消灭三大差别.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7 lines (16 loc) · 3.82 KB
title date tags
资料摘录——消灭三大差别
2016-08-24 04:17:30 -0700
消灭三大差别

卡夫丁峡谷的跨越

城乡差别是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重大矛盾之一。今天中国的城市,正如列宁和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一样,其特点是具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在城市中,社会主义所有制方面占优势的形式是国家所有的工业。中国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则较为低级,是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每个公社占有一部分土地,它们把产品出售给国家——一种商品交换的形式。

中国农业的特点是生产力仍然相对落后;机械化虽然正以较大的规模在发展,但仍然很少。过渡到完全的国家所有制还需要长时期的艰苦斗争,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在农村建立工业并提高农民群众的无产阶级觉悟。

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道路是有计划地跟城市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跟工人们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提高阶级觉焐结合起来。如前面所说,向共产主义的全面过渡,只有在克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的基础上,当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已变成有觉悟的共产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上的阶级差别的基础已经消灭之时才能实现。

文化革命对中国农村的进一步革命化,加强工农联盟并向着最终消灭城乡差别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把大量的城市中学毕业生送到农村去,是这个方面的一个重要政策。这项措施至少具有三个重要作用。

第一,使这些青年人同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相结合,并使他们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主导),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而工业则向农业供应机械化的手段(所有这些都受社会主义计划的制约,而不是受资本主义市场的制约)。

第二,知识青年涌到农村,有助于为农村提供具有基本技术训练的人力,从而有助于农业机械化并在农村建立工业。

第三,这项政策有助于扭转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特点,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会“自发地”存在下去,除非有意识地用社会主义计划和原则同它进行斗争。事实上,在文化革命前,这种状态在中国的确存在;但现在,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稳定下来,在某些情况下,人口还有所减少,而农村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则按照计划的规定在增长着。

鼓励人民公社发展小型工业,是共产党自大跃进时期以来的一贯政策。但在文化革命的影响下,依靠地方的积极性和运用地方资源建设工业的进展迈开了更大的步子。大量的工厂在农村中建立起来,主要是支援农业的化肥、水泵厂,以及为农民的需要服务的小型纺织厂等。

中国医疗方面的巨大变化,一直使来访的外国客人惊叹不已。它对中国农村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对最终克服城乡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贡献。除正规医生以外,培训了大量的、中国人称呼的“赤脚医生”去处理农民健康方面的大部分需要,医治一般的疾病,治疗骨伤,普及避孕知识,等等。医院和诊所更是转向适应农民的需要。同时,大学里培养的医生则和农民一起参加生产。用这种方法就使得资产阶级的“分工”受到“两面夹攻”——农民被训练为医生;而医生则到田间去劳动,向农民学习。1

Footnotes

  1. 《资本主义是怎样在苏联复辟的》〔美〕革命联盟 上海外国语学院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