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
Description
认识哈希表
哈希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几乎所有的编程语言都直接或者间接应用这种数据结构。
哈希表通常是基于数组实现的,但是相对于数组,它存在更多优势:
- 哈希表可以提供非常快速的 插入-删除-查找 操作。
- 无论多少数据,插入和删除值都只需接近常量的时间,即 O(1) 的时间复杂度。实际上,只需要几个机器指令即可完成。
- 哈希表的速度比树还要快,基本可以瞬间查找到想要的元素。
- 哈希表相对于树来说编码要简单得多。
哈希表同样存在不足之处:
- 哈希表中的数据是没有顺序的,所以不能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比如从小到大 )来遍历其中的元素。
- 通常情况下,哈希表中的 key是不允许重复的,不能放置相同的key,用于保存不同的元素。
哈希表是什么?
- 哈希表并不好理解,不像数组、链表和树等可通过图形的形式表示其结构和原理。
- 哈希表的结构就是数组,但它神奇之处在于对下标值的一种变换,这种变换我们可以称之为哈希函数,通过哈希函数可以获取 HashCode。
通过以下案例了解哈希表:
- 
案例一:公司想要存储 1000 个人的信息,每一个工号对应一个员工的信息。若使用数组,增删数据时比较麻烦;使用链表,获取数据时比较麻烦。有没有一种数据结构,能把某一员工的姓名转换为它对应的工号,再根据工号查找该员工的完整信息呢?没错此时就可以使用哈希表的哈希函数来实现。 
- 
案例二:存储联系人和对应的电话号码:当要查找张三(比如)的号码时,若使用数组:由于不知道存储张三数据对象的下标值,所以查找起来十分麻烦,使用链表时也同样麻烦。而使用哈希表就能通过哈希函数把张三这个名称转换为它对应的下标值,再通过下标值查找效率就非常高了。 
也就是说:哈希表最后还是基于数据来实现的,只不过哈希表能够通过哈希函数把字符串转化为对应的下标值,建立字符串和下标值的映射关系。
认识哈希化
为了把字符串转化为对应的下标值,需要有一套编码系统,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创建这样一套编码系统:比如 a 为 1,b 为 2,c 为 3,以此类推 z 为 26,空格为 27(不考虑大写情况)。
有了编码系统后,将字母转化为数字也有很多种方案:
- 方案一:数字相加。
例如 cats 转化为数字:3 + 1 + 20 + 19 = 43,那么就把 43 作为 cats 单词的下标值储存在数组中;
但是这种方式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的单词按照该方式转化为数字后都是 43,比如 was。而在数组中一个下标值只能储存一个数据,所以该方式不合理。
- 方案二:幂的连乘。
我们平时使用的大于 10 的数字,就是用幂的连乘来表示它的唯一性的。
比如: 6543 = 6 * 10^3 + 5 * 10^2 + 4 * 10 + 3;这样单词也可以用该种方式来表示:cats = 3 * 27^3 + 1 * 27^2 + 20 * 27 + 19 = 60339。
虽然该方式可以保证字符的唯一性,但是如果是较长的字符(如 aaaaaaaaaa)所表示的数字就非常大,此时要求很大容量的数组,然而其中却有许多下标值指向的是无效的数据(比如不存在 zxcvvv 这样的单词),造成了数组空间的浪费。
两种方案总结:
- 第一种方案(让数字相加求和)产生的数组下标太少。
- 第二种方案(与 27 的幂相乘求和)产生的数组下标又太多。
现在需要一种压缩方法,把幂的连乘方案系统中得到的巨大整数范围压缩到可接受的数组范围中。可以通过取余操作来实现。虽然取余操作得到的结构也有可能重复,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
哈希表的一些概念
- 
哈希化 将大数字转化成数组范围内下标的过程,称之为哈希化。 
- 
哈希函数 我们通常会将单词转化成大数字,把大数字进行哈希化的代码实现放在一个函数中,该函数就称为哈希函数。 
- 
哈希表 对最终数据插入的数组进行整个结构的封装,得到的就是哈希表。 
地址的冲突
在实际中,经过哈希函数哈希化过后得到的下标值可能有重复,这种情况称为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解决冲突。
解决冲突常见的两种方案:链地址法(拉链法)和开放地址法。
链地址法(拉链法)
我们将每一个数字都对 10 进行取余操作,则余数的范围 0~9 作为数组的下标值。并且,数组每一个下标值对应的位置存储的不再是一个数字了,而是存储由经过取余操作后得到相同余数的数字组成的数组或链表。
这样可以根据下标值获取到整个数组或链表,之后继续在数组或链表中查找就可以了。而且,产生冲突的元素一般不会太多。
总结:链地址法解决冲突的办法是每个数组单元中存储的不再是单个数据,而是一条链条,这条链条常使用的数据结构为数组或链表,两种数据结构查找的效率相当(因为链条的元素一般不会太多)。
开放地址法
开放地址法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寻找空白的单元格来放置冲突的数据项。
根据探测空白单元格位置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方法:
- 线性探测
- 二次探测
- 再哈希法
哈希表的实现
创建哈希表类
首先创建哈希表类 HashTable
class HashTable {
 constructor() {
  this.storage = []; // 哈希表存储数据的变量
  this.count = 0; // 当前存放的元素个数
  this.limit = 7; // 哈希表长度(初始设为质数 7)
 }
}put(key,value)
哈希表的插入和修改操作是同一个函数:因为,当使用者传入一个 [key, value] 时,如果原来不存在该 key,那么就是插入操作,如果原来已经存在该 key,那么就是修改操作。
实现思路:
- 首先,根据 key 获取索引值 index,目的为将数据插入到 storage 的对应位置;
- 然后,根据索引值取出 bucket,如果 bucket 不存在,先创建 bucket,随后放置在该索引值的位置;
- 接着,判断新增还是修改原来的值。如果已经有值了,就修改该值;如果没有,就执行后续操作。
- 最后,进行新增数据操作。
代码实现
// put(key, value) 往哈希表里添加数据
put(key, value) {
 // 1. 根据key获取要映射到 storage 里面的 index (通过哈希函数获取)
 const index = hashFn(key, this.limit);
 // 2. 根据index取出对应的 bucket
 let bucket = this.storage[index];
 // 3.判断是否存在 bucket
 if (bucket === undefined) {
  bucket = []; // 不存在则创建
  this.storage[index] = bucket;
 }
 // 判断是插入数据操作还是修改数据操作
 for (let i = 0; i < bucket.length; i++) {
  let tuple = backet[i]; // tuple 的格式: [key, value]
  if (tuple[0] === key) {
   // 如果 key 相等,则修改数据
   tuple[1] = value;
   return; // 修改完 tuple 里数据, return 终止不再往下执行
  }
 }
 
 // bucket 新增数据
  bucket.push([key, value]); // bucket 存储元组 tuple,格式为[key,value]
  this.count++;
  
  // 判断哈希表是否要扩容,若装填因子 > 0.75 则扩容
  if (this.count / this.limit > this.loadFactor) {
  this.resize(this.getPrime(this.limit * 2));
 }
}get(key)
实现思路:
- 首先,根据 key 通过哈希函数获取它在 storage中对应的索引值index。
- 然后,根据索引值获取对应的 bucket。
- 接着,判断获取到的 bucket是否为null,如果为null,直接返回null。
- 随后,线性遍历 bucket中每一个key是否等于传入的key。如果等于,直接返回对应的value。
- 最后,遍历完 bucket后,仍然没有找到对应的key,直接return null即可。
代码实现
// 根据 get(key) 获取value
get(key) {
 const index = hashFn(key, this.limit);
 const bucket = this.storage[index];
 if (bucket === undefined) {
  return null;
 }
 for ( const tuple of bucket) {
  if (tuple[0] === key) {
    return tuple[1];
  }
 }
 return null;
}remove(key)
实现思路:
- 首先,根据 key 通过哈希函数获取它在 storage中对应的索引值index。
- 然后,根据索引值获取对应的 bucket。
- 接着,判断获取到的 bucket是否为null,如果为null,直接返回null。
- 随后,线性查找 bucket,寻找对应的数据,并且删除。
- 最后,依然没有找到,返回 null。
// remove(key) 删除指定 key 的数据
remove(key) {
 const index = hashFn(key, this.limit);
 const bucket = this.storage[index];
 
 if (backet === undefined) {
  return null;
 }
 // 遍历bucket,找到对应位置的tuple,将其删除
 for (let i = 0, len = bucket.length; i < len; i++) {
  const tuple = bucket[i];
  if (tuple[0] === key) {
    bucket.splice(i, 1); // 删除对应位置的数组项
    this.count--;
    // 根据装填因子的大小,判断是否要进行哈希表压缩
    if (this.limit > 7 && this.count / this.limit < this.minLoadFactor) {
      this.resize(this.getPrime(Math.floor(this.limit / 2)));
    }
    return tuple;
  }
 }
}isEmpty()
isEmpty() {
  return this.count === 0;
}size()
size() {
  return this.count;
}哈希表的扩容与压缩
为什么需要扩容?
- 
前面我们在哈希表中使用的是长度为 7 的数组,由于使用的是链地址法,装填因子(loadFactor)可以大于 1,所以这个哈希表可以无限制地插入新数据。 
- 
但是,随着数据量的增多,storage 中每一个 index对应的bucket数组(链表)就会越来越长,这就会造成哈希表效率的降低。
什么情况下需要扩容?
- 常见的情况是 loadFactor > 0.75的时候进行扩容。
如何进行扩容?
- 简单的扩容可以直接扩大两倍。
- 扩容之后所有的数据项都要进行同步修改。
实现思路:
- 首先,定义一个变量,比如 oldStorage 指向原来的 storage。
- 然后,创建一个新的容量更大的数组,让 this.storage指向它。
- 最后,将 oldStorage 中的每一个 bucket 中的每一个数据取出来依次添加到 this.storage指向的新数组中。
resize() 的实现
装填因子 = 哈希表中数据 / 哈希表长度,即 loadFactor = count / HashTable.length。
resize 方法,既可以实现哈希表的扩容,也可以实现哈希表容量的压缩。
// 重新调整哈希表大小,扩容或压缩
resize(newLimit) {
  // 1、保存旧的 storage 数组内容
  const oldStorage = this.storage;
  // 2、重置所有属性
  this.storage = [];
  this.count = 0;
  this.limit = newLimit;
  // 3、遍历 oldStorage,取出所有数据,重新 put 到 this.storage
  for (const bucket of oldStorage) {
    if (bucket) {
      for (const b of bucket) {
        this.put(b[0], b[1]);
      }
    }
  }
}- 
通常情况下当装填因子 loadFactor > 0.75时,对哈希表进行扩容。在哈希表中的添加方法(push 方法)中添加如下代码,判断是否需要调用扩容函数进行扩容。// 判断哈希表是否要扩容,若装填因子 > 0.75,则扩容 if (this.count / this.limit > this.loadFactor) { this.resize(this.getPrime(this.limit * 2)); } 
- 
当装填因子 loadFactor < 0.25时,对哈希表容量进行压缩。在哈希表中的删除方法(remove 方法)中添加如下代码,判断是否需要调用扩容函数进行压缩。// 根据装填因子的大小,判断是否要进行哈希表压缩 if (this.limit > 7 && this.count / this.limit < this.minLoadFactor) { this.resize(this.getPrime(Math.floor(this.limit / 2))); } 
质数判断
1 不是质数
- 
方法一:针对质数的特点:只能被 1 和 number 整除,不能被 2 ~ (number-1)整除。遍历 2 ~ (num-1) 。 这种方法虽然能实现质数的判断,但是效率不高。 function isPrime(number) { if (number <= 1) return false; for (let i = 2; i < number; i++) { if (number % i === 0) { return false; } } return true; } - 方法二:只需要遍历 2 ~ num 的平方根即可。该方法性能较好。
 function isPrime(number) { if (number <= 1 || number === 4) return false; const temp = Math.ceil(Math.sqrt(number)); for (let i = 2; i < temp; i++) { if (number % i === 0) { return false; } } return true; } 
实现扩容或压缩后的哈希表容量为质数
实现思路:
2 倍扩容或压缩之后,通过循环调用 isPrime 判断得到的容量是否为质数,不是则+1,直到是为止。比如原长度:7,2 倍扩容后长度为 14,14 不是质数,14 + 1 = 15 不是质数,15 + 1 = 16 不是质数,16 + 1 = 17 是质数,停止循环,由此得到质数 17。
- 
第一步:首先需要为 HashTable 类添加判断质数的 isPrime方法和获取质数的getPrime方法:// getPrime(number) 根据传入的 number 获取最临近的质数 getPrime(number) { while (!isPrime(number)) { number++; } return number; } 
- 
修改添加元素的 put方法和删除元素的remove方法中关于数组扩容的相关操作:在 put方法中添加如下代码:// 判断哈希表是否要扩容,若装填因子 > 0.75,则扩容 if (this.count / this.limit > this.loadFactor) { this.resize(this.getPrime(this.limit * 2)); } 在 remove方法中添加如下代码:// 根据装填因子的大小,判断是否要进行哈希表压缩 if (this.limit > 7 && this.count / this.limit < this.minLoadFactor) { this.resize(this.getPrime(Math.floor(this.limit / 2))); } 
哈希表完整实现
class HashTable {
 constructor(0 {
  // 哈希表存储数据的变量
  this.storage = [];
  // 当前存放的元素个数
  this.count = 0;
  // 哈希表长度(初始设为指数 7)
  this.limit = 7;
  // 装填因子(已有个数/总个数)
  this.loadFactor = 0.75;
  this.minLoadFactor = 0.25;
 }
 
 // getPrime(number) 根据传入的number获取最临近的质数
 getPrime(number) {
  while (!isPrime(number)) {
    number++;
  }
  return number;
 }
  // put(key, value) 往哈希表里添加数组
  put(key, value) {
   // 根据key获取要映射到 storage 里面的index(通过哈希函数获取)
   const index = hashFn(key, this.limit);
   // 根据index取出对应的bucket
   let bucket = this.storage[index]
   // 判断是否存在bucket
   if (bucket === undefined) {
     bucket = []; // 不存在则创建
     this.storage[index] = bucket;
   }
    // 判断是插入数据操作还是修改数据操作
   for (let i = 0; i < bucket.length; i++) {
     let tuple = bucket[i]; // tuple 的格式 [key,value]
     if (tuple[0] === key) {
       // 如果key相等,则修改数据
       tuple[1] = value;
       return; // 修改完tuple里的数据,return终止,不再往下执行
      }
    }
    // bucket 新增数据
    bucket.push([key,value]); // bucket 存储元组tuple,格式为[key,value]
    this.count++;
    // 判断哈希表是否要扩容,若装填因子 > 0.75,则扩容
    if (this.count/this.limit > this.loadFactor) {
      this.resize(this.getPrime(this.limit*2));
    }
  }
  // 根据get(key) 获取value
  get(key) {
    const index = hashFn(key, this.limit);
    const bucket = this.storage[index];
    if (bucket === undefined) {
      return null;
    }
    for(const tuple of bucket) {
      if (tuple[0] === key) {
        return tuple[1]; 
      }
    }
   return null;
  }
  
  // remove(key) 删除指定key的数据
  remove(key) {
    const index = hashFn(key, this.limit); 
    const bucket = this.storage[index];
    
     if (bucket === undefined) {
        return null;
     }
    // 遍历bucket,找到对应位置tuple,将其删除
   for (let i = 0, len = bucket.length; i < len; i++) {
    const tuple = bucket[i];
    if (tuple[0] === key) {
      bucket.splice(i, 1); // 删除对应位置的数组项
      this.count--;
      // 根据装填因子的大小,判断是否要进行哈希表压缩
      if (this.limit > 7 && this.count / this.limit < this.minLoadFactor){
       this.resize(this.getPrime(Math.floor(this.limit / 2)));
       }
       return tuple;
     }
   }
  }
  isEmpty() {
   return this.count === 0;
  }
  size() {
   return this.count;
  }
  // 重新调整哈希表大小,扩容或压缩
  resize(newLimit) {
   // 1.保存旧的storage数组内容
   const oldStorage = this.storage;
   // 2. 重置所有属性
   this.storage = [];
   this.count = 0;
   this.limit = newList;
   // 3.遍历oldStorage,取出所有数据,重新put到this.storage
  for (const bucket of oldStorage) {
    if (bucket) {
      for (const b of buck) {
        this.put(b[0], b[1]);
      }
    }
  }
  }
}

